【岭南名家】封伟民 |《封伟民陶塑论》:在中外美术史中观照研究对象 - 美育网
美育网 > 聚焦美育 > 拓展 > 【岭南名家】封伟民 |《封伟民陶塑论》:在中外美术史中观照研究对象

【岭南名家】封伟民 |《封伟民陶塑论》:在中外美术史中观照研究对象

2020年12月10日 16:24:42 编辑:system


封伟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陶瓷协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获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展览“和谐奖”金奖及学术交流优秀作品奖、香港金紫荆杯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奖,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封伟民工作照





高士精神与“看戏”的人生态度


朱光潜先生曾经把世人的人生态度分为两类,一类是演戏的,另一类是看戏的。如果这种划分不无道理,那么按我的理解,前者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而后者则蕴含着道家、佛家超脱、避世的人生态度。显然,高士的人生态度属于看戏的。“看戏的要置身局外,时时把‘我’搁在旁边,始终维持一个观照者的地位,吸纳这世界中底一切变化,使它们在眼中成为可欣赏的图画,就在这变化图画的欣赏上面实现自我。”(朱光潜:《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封伟民有一件作品《静观世态》,这个标题容易使人联想到南朝宋画家宗炳提出的“澄怀观道”或“澄怀味象”的艺术观点。以澄净、超脱的心境观察世态人心、品味宇宙万物,不正是体现出高士“看戏”的人生态度吗?


静观世态 1995年


事实上,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看戏”。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隐”与“仕”主要看“道”之有无。姜子牙隐居磻溪直钩垂钓,诸葛亮隐居茅庐纵情山水,自然是“置身局外”的“看戏”的隐者;但是传统文人“学得文武艺”最终还是为了“售与帝王家”,只有依附于朝廷,他们的才华才能得以施展,他们的志向才能得以实现。所以隐是在等待时机,等待明君。“候势”的状态虽然也具有“看戏”的特征,但是一点也不超脱;一旦时机成熟,朝廷赏识,他们便如借得东风,乘得东风,意气风发地走上人生舞台去施展抱负,去做“演戏”的仕者了。封伟民的《子牙候势》《独钓河山》与《借东风》《乘东风》,正是以形象的方式反映出受儒家思想浸淫的传统文人“隐”与“仕”,或者叫“看戏”与“演戏”的两种人生状态,这一点从作者为几件作品所取的标题中得到了更加明确的体现。


独钓河山 2015年


和儒家“经世务实”思想不同,道家以“清静无为”为宗旨,尊重生命,崇尚自然,主张自由、自主的精神状态,追求“达生、无累”的生命境界。所以,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的高士,更能体现“看戏”的人生态度。封伟民的作品《巢父》,主人公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传说帝尧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接受,隐居聊城以放牧了此一生。巢父是道家前身,他力图摆脱世俗对精神的桎梏、对人生的羁绊,追求没有尘嚣纷扰,没有功利诱惑的闲云野鹤式的生活方式,这种素心面世、白眼朝天的文化人格,这种不事权贵、不慕荣达的处世原则,使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士的典范,清流的源头。


巢父 1999年

借东风 2011年

心灯 2018年

紫气东来 2010年

逍遥游(泥稿) 2019年


孔子问道 2014年

拈花一笑 2016年





把生命解释得更美一些

——论封伟民陶塑的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在传统石湾陶塑中不占重要位置。由于石湾陶泥相对较粗粝,石湾陶塑历来以仙、佛等宗教神话故事和渔、樵、耕、读等世俗形象为主,风格朴拙、粗犷、泼辣、厚重。



守望 2011年


20世纪初,潘玉书从景德镇考察交流归来,开始专注女性题材并以此成名,拓展了石湾陶塑的表现领域,成为石湾陶塑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尽管如此,这一题材还是未能成为石湾陶塑的主流。



何处不芳菲(泥稿) 2019年


到了当代,由于理念、思维的更新和技法、材料的丰富,女性形象在石湾陶塑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艺术家们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自己的审美意趣,在内涵的挖掘和形式的开拓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金秋暖阳 2006年


封伟民便是近年来石湾致力女性形象塑造并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作为一个不满俗世的寻梦者,他既注重外在的视觉美,又强调人格的气质美,力图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把生命解释得更美一些。



且向花间留晚照 2011年


这些女性形象表现了作者在喧嚣尘世中对传统文化和淳朴人性的诗性守望,对独立人格和个性风骨的执着憧憬,既体现了中国文化从容优雅的气度和东方艺术温柔敦厚的神韵,又表现出作者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高雅的文化品相和文人情调,其境界与格调绝非一般仕女塑像所能企及。



花月春风 2007年


花样年华 2014年


江南可采莲 2013年


芙蓉倩影 2013年

众里寻他千百度 2010年




封伟民陶塑

线条与色彩:形、态、色的提炼


线条与色彩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对线条与色彩的提炼与运用,封伟民在作品的形、态、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的艺术特征。



一默如雷 2009年


石湾陶塑的线条主要体现为外形线、动态线与装饰线。外形线作为形象整体的轮廓,体现了形象的造型特点与结构特点。通过对外形线的提炼与概括,封伟民使客观物象的造型、结构得以简化,并在变换组合中形成某种形式趣味的符号,造成直观的形式感。



一默如雷(侧面) 2009年


在谈到作品《一默如雷》时,封伟民说:“这是一个注重了形式感的作品,注重了作品的外形线,形体予以适度的夸张,为了人物的外形线不被多余细节所破坏,把不必要的东西减到最少,达到了以简胜繁,简洁等于一切的理念。”经过这样的提炼、概括之后,作品形象的外形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简化。



一默如雷(局部) 2009年


大多平滑甚至感觉几近几何直线,连头顶都一如其众多“胡貌梵相”的高士造型,是平平的。人物盘腿端坐于山石之上,从正面看犹如一个“凸”字造型。在这个以方、正、平、直为特征的造型中,人物圆圆的大耳环有一半伸出了外形线,使作品构图在严谨规整中有了变化,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从侧面来看,这个耳环又使整个形象产生一种“外方内圆”的视觉感受,堪称神来之笔。

事实上,封伟民不少作品都是通过人与山石的横竖结构形成稳定均衡的造型,避免单纯的人物站立在造型上的单调,同时给人安逸、舒适的感觉。

动态线在石湾陶塑中主要用于表现人物的衣纹。石湾陶塑在衣纹处理上颇有特色,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不仅能刻画出衣服质地的轻薄、厚重之感,还能表现出人体的动态、身段,甚至烘托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性格。但过于注重繁复的衣纹细节,就会喧宾夺主,影响作品整体的表现力。



寂然凝虑 2010年


封伟民在创作时注意吸收中国文人画注重写意的特点,省去多余的细节和衣纹,着力突出和刻画面部神态和手部动作,从而达到以形传神,以少胜多的效果。为了和人物的精神气质相适应,封伟民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提炼人物衣纹。在塑造静穆空寂的高士时,比如《静观事态》《寂然凝虑》,人物多为坐姿,故其衣纹不是呈波浪式弧线、弧面流动,而是呈几何直线或平面多重曲折,组合形成褶皱,犹如层层叠叠的山岩棱角分明,既有线条的起承转合,又有块面的凹凸隐显,给人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感受,配合了高士刚正耿介的人格特征,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在刻画豪迈洒脱的高士、武将形象时,他借鉴了中国画“吴带当风”的手法,人物衣带迎风飘曳,盈盈若舞,飘逸洒脱,充满生命律动的节奏感。《借东风》《乘东风》中诸葛亮张开双臂,袍衣飞舞,仰沐天风,遒劲奔放,表现出人物运筹帷幄、沉着稳练的气度。



乘东风 2014年


《雄霸天下》刘邦战袍飞扬的横向线条更是表现出这位开国皇帝豪迈霸气的襟怀和君临天下的气魄。这些人物衣裙层叠的线条宛转自如,富有生气,充满韵律感和节奏感,巧妙地表现出衣内人体的动态和人物的气质;在刻画女性和神佛时,封伟民采用了中国画“曹衣出水”的手法,人物的衣纹大多为规则的垂直线构成,衣饰紧贴身体,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体积感很明显,表现出女性体态的优美和神佛的庄重肃穆,宁静安详。



慈航 1998年


色彩是构成形象的重要因素。中国画的墨、水与纸是上天对中国文人的格外恩赐。墨与水调和,在白色的宣纸上可以形成黑色、白色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色度学上称此为黑白系列。封伟民陶、画兼修,陶塑创作之余一直坚持画画。他的水墨写意格调高古,意蕴悠远,颇具传统文人画神韵。作为画家,封伟民深知中国画的墨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一件作品色彩万千必定杂乱无章,而墨分五色,黑与白是色彩最后的抽象,其间蕴含无限想象,足以用来表现宇宙万物,尤其善于表现哲理性的内涵。



难得清闲 2019年

三国·蜀汉五虎将 1998年


三国·蜀汉五虎将 (局部)


图文节选自《封伟民陶塑论》




系统研究陶艺家个人艺术创作

《封伟民陶塑论》正式出版


近日,系统研究陶艺家个人艺术创作的专著《封伟民陶塑论》(杨凡周著)由岭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封伟民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佛山市文联兼职副主席,佛山市美协副主席,曾获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展览“和谐奖”金奖及学术交流优秀作品奖、香港金紫荆杯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奖,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封伟民陶塑论》为16开本,图文并茂,对陶艺家封伟民陶塑的文化趣味、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和阐释,融艺术研究与艺术欣赏于一体,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可读性,在石湾陶艺家研究中颇具新意,对石湾陶艺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紫砂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邱春林先生为该书作序。邱春林认为,“《封伟民陶塑论》视野开阔,观点独到,在中外美术史中观照研究对象,既有理论概括的高度和深度,又有审美品鉴的准确到位。这是专业的文艺评论家选择石湾陶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进行的学术研究,在建构当代陶艺的技艺谱系和审美风尚方面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对于提升石湾陶艺文化影响力具有突出的社会意义。”“《封伟民陶塑论》是一部很有张力的论著,既有对封伟民及其作品的评论,也有对石湾陶塑的整体研究。最后一章以封伟民陶塑创作为例,从工艺特征与人文情怀、民间色彩与文人趣味、商品属性与艺术追求三个方面,论述了石湾陶塑的品性坚守与品位提升,其见解对所有地域性传统艺术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他说:“如果把石湾陶塑的理论体系比作一座大楼,那么对陶艺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就是构建这座大楼的砖瓦。凡周先生身为佛山市文联主席和党组书记,却依然能立足文化展开艺术批评,用先进思想影响艺术创作,为构建石湾陶塑理论体系添砖加瓦,不失一个学人本色,令人钦佩!”


文艺美学及陶瓷文化学者,原佛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家仁发表题为《知音与磨刀石》的书评,认为“《封伟民陶塑论》可能是石湾陶艺史上第一本系统研究陶艺家个人艺术创作的专著。作者的艺术视野与思辨能力,使他能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与理性分析,能够把自己的直观感受提升到理论的维度。”他说:“好的评论家是艺术家的知音。知音难逢,音实难知,然凡周先生“目瞭”而“心敏”,故能沿波讨源,依据作品造型的形式意味与泥釉火的趣味,深入洞察和阐释其内涵意蕴与艺术探索;好的评论家又是艺术家的磨刀石,艺术家从批评家这里可以得到反馈、激励甚至警醒。凡周先生的评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封伟民的陶塑作品,对艺术家本人的创作也具有启发和砥砺作用。”“创作与评论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艺术家给批评家提供审美感受和理性分析的机缘,而批评家的探讨、研究,则又启发、指导艺术家的创作,从而形成良性互动。读完凡周先生的《封伟民陶塑论》,我为封伟民有这样的知音,也为石湾陶塑创作有这样的磨刀石,感到由衷的高兴。”


本书作者杨凡周,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先后在高校、艺术研究机构、机关供职。有论文、专著、小说、剧本发表、出版或演出、播出。出版石湾陶艺方面的专著《陶醉——钟汝荣和他的陶塑艺术》《封伟民陶塑论》《当代石湾陶艺论稿》。曾获中国戏剧文学奖、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优秀节目奖、广东省文艺评论奖、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等奖项。现任佛山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